隨著經濟的繁榮、消費的激增,城鄉(xiāng)垃圾產量越來越大,垃圾處理形勢越來越嚴峻。如何合理有效地解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,避免出現“垃圾圍村”和“垃圾圍城”情況?筆者認為,進行垃圾分類無疑是重要途徑之一。
垃圾分類,指按一定規(guī)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、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,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。實現垃圾分類,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,并減少垃圾處置量,減輕城鄉(xiāng)垃圾處理的壓力。
如何真正實現垃圾分類?筆者認為,關鍵是解決三大問題:“是什么”“如何分”“去哪兒”。
垃圾分類是什么?從意識上,相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、教育和倡導工作,使消費者樹立垃圾分類的環(huán)保意識,呼吁消費者積極參與垃圾分類,使消費者進行垃圾分類逐漸成為自覺和習慣性行為。同時,應著重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。例如,外賣餐品應把餐盒、餐具、食物殘余進行分類投放,而非一股腦地投進垃圾桶。
如何分類垃圾?普遍來說,城市目前使用的方法為二分法(可回收/不可回收)、三分法(可回收/廚余垃圾/其他垃圾)、四分法(可回收/廚余垃圾/有害垃圾/其他垃圾)等。
城市在垃圾分類啟動之初,可先用三分法等簡單分類方法,并在管理正規(guī)且便于管理的機團單位、農貿市場、商場、校園、酒店賓館、物業(yè)小區(qū)等單位(小區(qū))開展試點,保證分類垃圾得到分類處理。
但最終,若想實現資源化利用,獲得更好的垃圾分類效果,還應進一步細化分類標準。根據資源分布特征,相關部門可以設置細分的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及回收體系,通過分類處理體系建設促進垃圾分類長效化。例如,在花卉植物更為集中的地點,可以增設植物垃圾的專用回收桶。
垃圾去哪兒?眾所周知,能回收的垃圾要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,不能回收的要依照科學方法進行合理處置。
值得注意的是,垃圾分類不僅僅是指消費者丟垃圾時進行分類投放,還包括垃圾收購、運輸、銷售、加工、成品市場等組織的再利用產業(yè)體系的支持。否則,前端垃圾分類做好了,后續(xù)處理跟不上,也只能是勞民傷財的空忙。
打個比方,如果垃圾實現分類投放后,垃圾車卻把分類好的垃圾倒到一起運走了,這將讓前期的分類工作毫無意義。因此,垃圾回收車應進行分隔式的改造,分類裝載垃圾。再比如,設置廚余垃圾桶時,在后續(xù)處理上應建設廚余消納設施。若無相關設施,也可建立垃圾下游產業(yè)的專門回收隊伍,由廠家直接回收,實現多渠道回收。
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,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。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和環(huán)境狀況惡化的局面,通過垃圾分類管理,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,對于減少垃圾處置量、改善生存環(huán)境質量大有裨益。